
最新動態(tài)
NEWS
假地名、假地址,“幽靈民宿”泛濫
據媒體報道,多個平臺民宿商家存在實際地址與標注地址不符、無證經營、衛(wèi)生不達標等問題。
據《北京青年報》報道,更改實際地址是一些民宿常用的手段。有些民宿商家在平臺標注的地址在北京站附近500米,但實際地點卻在幾十公里以外。商家在店名里標注北京懷柔云蒙山白河灣附近,但平臺系統(tǒng)標注位置顯示的臨近北京站,兩個位置實際距離相差幾十公里。
還有消費者表示,按照商家在平臺預留地址導航到目的地,卻發(fā)現“查無此處”。隨后,商家安排一位大叔騎了十分鐘左右的電三輪,將其帶入了一個新的小區(qū)。除了假地址外,民宿房間與宣傳明顯貨不對板:原本獨立房間變成十幾個隔間組成的隔斷房;衛(wèi)生條件明顯不達標,床單上有污漬,如廁只能選擇公共廁所。當消費者質疑,民宿地址不符還是混合住宿時,商家敷衍回答,“我家就是這樣的。”據媒體統(tǒng)計,該民宿評價區(qū),共計200條評論中超1/5為一星差評,這些差評下均遭到了店家言語上的“炮轟”侮辱。
“幽靈民宿”并非僅出現在北京。有媒體報道,廣州等部分城市的高鐵站、火車站周邊也存在許多 “幽靈民宿”“幽靈酒店”。2017年3月,上海市消保委發(fā)布的滬上民宿市場暗訪結果顯示,當時上海也存在實際地址與標注地址不符的“幽靈民宿”。此外,各地網友表示,出游期間曾遇到“幽靈民宿”。
“幽靈民宿”由來已久,
平臺監(jiān)管不能還是不為?
從媒體報道和網友評論來看,“幽靈酒店”問題由來已久,為何這些假地名、假地址的“幽靈酒店”能夠在平臺上線?有網友質疑,是平臺不作為,默許“幽靈民宿”的存在。
據《南方都市報》報道,OTA平臺旅業(yè)商家入駐分為酒店入駐和民宿入駐,其中酒店入駐需提供商家身份信息、營業(yè)執(zhí)照、酒店照片等資料后,等待審核方可上線。而民宿上線則并不強制要求提供營業(yè)執(zhí)照。美團客服解釋稱,民宿上線要求根據當地政策變化,只有在部分特定地方要求六證齊全。比如廣州并無特殊通知,民宿只要提供房產證或者租房合同,有一兩間房也能上線。途家民宿客服則表示,民宿的門店認證用營業(yè)執(zhí)照或身份證(二選一),房源信息可以選擇租賃合同、購房合同等,房源信息經線上審核完成即可上架,沒有線下審核要求。
對此,潮新聞評論稱,平臺作為連接民宿和消費者的“中間人”,不能只當收取“中介費”的甩手掌柜,理應盡最大可能核實信息的真實性。胡亂填寫的信息都能輕松通過平臺審核,豈非自欺欺人?對于所有民宿都要進行線下審核,或許力有不逮,但在網絡時代,核實具體地址之類的基本信息,并非難事。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,耐人尋味。
“幽靈民宿”隱患重重
北京聯合大學在線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北京早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禁止在市區(qū)居民樓內開設民宿,或者說,在城區(qū)居民樓內開設民宿有很高的門檻,比如需要全體鄰居的同意、業(yè)委會的同意等,而且要求六證齊全。北京市也出臺了治理群租房的相關規(guī)定,包括單間出租房不能超過2個人,不得將房屋進行分割式出租,更不能按照床位進行出租等。上述案例中的類似民宿、“青旅”,肯定是違法的。
中國法學會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,“幽靈民宿”“幽靈酒店”現象實際上是通過虛假信息誤導、欺騙消費者,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甚至包括財產安全權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幽靈民宿”不僅存在誤導、欺騙消費者嫌疑,還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。據媒體報道,通州區(qū)公安分局人口基層支隊副中隊長楊地曾表示,短租住房只出租、不管理的現象非常普遍,房客流動性大、入住時間不定、人員混雜,容易成為賣淫、吸毒人員,甚至暴恐分子的藏身之所,嚴重影響社會治安。
讓民宿市場更真實
今年以來,文旅市場回暖,民宿行業(yè)復蘇。木鳥民宿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五一假期平臺民宿訂單達到2019年五一假期訂單的5.17倍。有數據預測,2023年國內民宿市場規(guī)模將突破300億。然而,“幽靈民宿”、五一民宿毀約潮等亂象叢生,給本已復蘇民宿市場蒙上一層陰影。
紅網評論稱,幽靈民宿這種涉嫌“坑蒙拐騙”的經營手段,極其惡劣地撕裂了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誠信道德屏障,為了一己私利便見利忘義,無疑會給漸漸復蘇的旅游市場帶來負面影響,無情地給重新紅火起來的旅游經濟澆下一瓢涼水。
對此,人民數據研究院建議: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應進一步履行安全監(jiān)管責任。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進一步加強民宿規(guī)范化管理,堵塞監(jiān)管盲區(qū),及時消除風險隱患;平臺方應擔起審核、監(jiān)管義務。平臺從入駐信息、資質審核到日常監(jiān)管方面加強審核力度,保證入駐商家合規(guī)性,維護消費者的安全。對于屢屢被消費者投訴存在虛假信息誤導、欺騙消費者現象的民宿,平臺應采取下架房源、封限賬號等懲戒措施;同時建議消費者提高警惕,選擇正規(guī)旅游平臺、證照齊全的民宿。如果遭遇“幽靈民宿”,消費者可以保留相關的證據,并向平臺和監(jiān)管部門投訴,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
來源:人民數據研究院
作者:人民數據研究院研究員 張詠琴